第45章(1/2)
农家哥儿在末世第45章:
苗氏此时真觉得自己是个有后福的,她生的哥儿咋就这么聪明!你说也没人教过他,就能自己想出来这样的法子来,满村的孩子没有比她的青哥儿更灵光的了。苗氏感慨道:“可惜了,你要是在石渠村长大,不知道得有多大出息!”
沈青笑了:“石渠村的水土比兰塘村好还是咋的?在石渠村长大就比在兰塘村要有出息?”
“不是水土的事儿。”苗氏道:“石渠村有个学堂你知道吧,就是苗童生他爹苗秀才开的,我叫老叔的。石渠村的小子都能去他那儿上一年学,不要钱,随便给点米粮意思意思就行。”
这学堂开的还挺大,附近好些村子的人都把孩子送过去念书,兰塘村也有。只是这外村的人收费,那可就不是一个价了。
这也是石渠村越来越富有的一个重要原因:全村绝大部分人家都姓苗,都是同族血亲,大家拧成一股绳,是真的团结齐心、互帮互助——比如苗兴苗旺要给苗氏撑腰,在村里招呼一声就来一群壮小伙子,换了别人家有事,也是这样。
而苗秀才免费给村子里的小子教一年书,也是为了苗氏一族的长久之计。一年读下来,也就知道是不是读书的材料了:若有天分,族里会出钱供着科举,现在的两位秀才也会尽心尽力倾囊相授。
这村里有个带功名的,出了啥事儿要去衙门,心里都不慌!秀才见官不用跪,是在县太爷面前说得上话的。
而那些一年读下来,被判定没天分的孩子,也往往不会放弃读书,除非是那笨的实在不开窍的。否则都会自家出些钱,再让孩子跟着两位秀才多学两年,识些字能算账,就能去县城找个轻省又薪酬不错的活计。
如今县城很多小食肆的账房、伙计都是石渠村的人。一个姓苗的站稳了脚跟,就会带擎介绍着其他同族过去,慢慢的能去县城做工赚钱的人越来越多,村子可不就越来越富裕了?
“虽然说秀才老叔只收小子,但我们这些丫头和哥儿想要去旁听,他们也是从来不赶人的,只让我们安安静静待在旁边不许发出声音。”所以石渠村几乎是人人都识字,只不过或多或少罢了。像苗氏,平日里常见的一些简单的字,她认得好些,也曾教过沈青,只是不会写,也不会拿笔。
苗氏回忆起做姑娘时的日子,一向愁苦的脸上也带了几分笑意:“我的青哥儿这么聪明,只听别人聊闲话就能悟出那么些道理,想出那么些主意。要是从小就能在学堂跟着听听课,不知道会多有出息?”
从前在老沈家,日子再难熬——姓沈的一家把她当奴仆使唤,沈志高喝多了酒还会打人。被打得鼻青脸肿的时候,苗氏也只想着自己命苦,从来都是认命的。
可此时瞧着自己聪明机灵的哥儿,苗氏头一次生出了,倘若她没嫁来兰塘村,该有多好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